86家公司上市 80家公司终止 “东边日出西边雨”彰显全面注册制“把关”威力 全球短讯

发布时间:2023-04-17 09:08: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IPO企业数量和募资总额不断攀升的同时,IPO终止数量也明显增多。同花顺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10日),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突破86家,募资共计965.42亿元。与此同时,IPO终止企业数量达到80家(包括终止审查、终止注册及审核不通过等情况),高于往年同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注册制提升了市场包容性和审核效率,但并不意味着对企业上市标准的降低,相反更加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全面注册制下,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严把入口防止企业“带病闯关”将是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多数企业自己打“退堂鼓”

据了解,从终止企业拟上市板块分布情况来看,今年以来80家IPO终止企业中,创业板终止数量高于其他板块,达到46家,科创板19家,北交所7家,深主板5家,沪主板3家。从保荐机构情况来看,海通证券8家、招商证券7家、国泰君安6家,占据前列;从行业划分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以19家、10家和9家,位居前三。

值得关注的是,从终止原因来看,80家IPO终止企业中,主动撤回企业数量最多,特别是创业板,达到42家,占终止企业总数一半以上。

“全面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对IPO申报审核从严,特别是现场检查从严、对保荐机构现场督导从严及处理处罚力度加大等产生了较大威慑力。”知名财税审专家、江苏四维咨询集团首席咨询师刘志耕表示,主动撤回率高说明IPO企业和保荐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如果IPO申报质量存在瑕疵,带病申报,是很难“闯关”成功的。

“创业板撤回企业较多,应该与去年底深交所修订创业板企业发行暂行规定有关。”一位北京投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深交所的修订细化创业板定位的要求,更清晰、更准确地展现并突出创业板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2022年12月30日,深交所发布了《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明确了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评价标准,围绕创新性和成长性两个维度,从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方面,设置了符合准确把握创业板定位实际需要的具体衡量指标。

上述投行人士认为,随着2022年经营业绩情况出炉,不排除拟IPO企业经匡算自身财务指标未达到上市要求或者板块定位标准后,便及时撤回从而终止IPO。

“一查就撤”现象有所改善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IPO终止企业中,约30家企业已回复二轮及以上审核问询,从问询的问题来看,主要包括:板块定位、客户与供应商、毛利率、关联交易、资金流水核查、期间费用等方面。

如4月10日撤回科创板IPO的兰宝传感,在第二轮审核问询中,科创属性及市场地位仍被追问;冲刺创业板的军陶科技在回复了两轮审核问询后,又被深交所下发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遗憾的是,尚未披露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军陶科技便于4月4日撤回了上市申请。

此外,监管层的现场检查、现场督导对于拟IPO项目形成的威慑力,也成为申报企业主动撤回的重要原因。

2月9日,科都电气因撤回上市申请而被深交所终止审核。随着科都电气的撤回,2022年第四批抽中现场检查的3家IPO公司全部撤回,另外两家公司深圳大成、江苏博涛在被抽中现场检查一个月内便迅速“撤单”。

刘志耕认为,部分IPO申报企业,往往存在申报质量有瑕疵等问题,甚至还隐瞒了一些严重问题,一旦接到现场督导、现场检查的通知恐被发现,因心虚而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主动撤回申报资料以免受到进一步的处罚。

不过,今年以来,这种“一查就撤”的现象有所改善。在今年1月6日被抽中的年内首批5家现场检查IPO企业中,目前只有羊绒世家一家撤了材料,其余4家均因更新财务资料处于“中止”状态。

业内人士指出,“一查就撤”现象有所改善,与监管部门切实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密不可分。

今年2月17日,深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督促会员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通知》,对注册制下IPO保荐业务执业质量较低、内控风险较大的保荐机构,实施现场督导、专项自查的差异化监管安排。同日,上交所也发布了相关现场督导文件,对于“一督即撤”的保荐人、独立财务顾问等主体,后续将视情况实施现场督导。此外,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22年12月发布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也明确指出,将申报项目撤否情况记入评价指标体系。

“若保荐项目选择‘一撤了之’,这会让投行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在刘志耕看来,IPO项目撤回数量上升不仅会影响保荐机构的声誉和对其执业质量的评价,而且还会影响保荐机构未来对项目的承接。特别是将现场督查与撤否率挂钩,将倒逼保荐机构严格审核保荐项目,这将使得“一查就撤”和“申报占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转。

投行人士也表示,“一查就撤”现象有所改善,从侧面也体现出在监管不断压实各方责任下,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有底气应对现场检查。

监管持续严把“入口关”

全面注册制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清晰,这对保荐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实行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不是谁想发就发。”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此前就全面注册制答记者问时强调,在前端,坚守板块定位,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交易所等各层面责任,严格审核,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

3月17日,证监会通报了2022年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有关情况。根据通报,2022年,证监会共完成对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共计28家首发申请企业的检查及处理工作。针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按照性质及对信息披露或执业质量的影响,对1家涉嫌违法违规的企业移送稽查;对9家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问题的企业及5家执业质量存在重大缺陷的保荐机构,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或由交易所采取出具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证监会指出,下一步将结合全面注册制实施需要,充分贯彻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加大发行上市全链条各环节监管力度。在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工作中,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的监管要求,压严压实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第一责任及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引导各方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

“全面注册制下,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针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荐机构将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刘志耕指出。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保荐机构不仅要勤修内功,扎实做好对拟IPO企业的尽调核查工作,还要充分发挥价值发现能力,践行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责任。记者 张纹

标签:

AD
更多相关文章